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,一位青年画家告别家人和家乡的山山水水,辞职离开了山城重庆,跌跌撞撞来到了北京。他开启了自己的追梦之旅。当时,无从知晓,多年之后,他以油画这样一种工具,诗意地诠释了内心深处一直蛰伏的美
“没有光,就没有美。”3月4日傍晚,记者在北京见到贺文庆时,他这样评说光和美的必然关系。眼前的这位画家,白白净净,一头短发,干练,有朝气;语调平缓,言谈真诚,目光里充满温情。这些日子,他在创作一幅北方乡村少女的油画作品。这幅尚在孕育中的作品,正属于多年来他钟情的乡村题材。那些纯真美好、温暖人心的少女形象,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。
从艺之路蜿蜒曲折,布满荆棘。初来京城的岁月让他久久难忘。他租住在中央美院附近一间小平房,仅有十平方米。在最初的两年里,他生活很艰辛,为了挣些生活费,打过不少零工,还为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做过几个月的美工。“那时候画画不赚钱,打工一个月才挣到1000多块钱。”白天,他为生计奔忙。晚上,他拖着疲惫的身体,承受着精神上的苦闷……
生活的困顿,没有让他消沉。他追寻着梦想的光亮,一路去发现美,发现让人温暖的力量,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。学者吴祚来对贺文庆的诗意写实人物给予高度评价。他认为文庆画作构成的意境,似乎是对过去乡村的一种回望和思念、一种念念于兹,甚至缅怀不断。
看过文庆的画作,不免让人再一次感叹,故乡是游子的一笔厚赠。文庆的故乡在长江上游、大巴山东段南麓,一个叫巫溪的地方。那里四季分明,富含水汽,风景秀丽。缓缓流淌的大宁河,苍翠欲滴的竹林,还有那些款款走来的乡村少女……这些乡村记忆融入文庆的血脉,成为他绵密的精神后方和丰腴的创作富矿。他画作里一个个鲜活的少女形象,就从他的旧日记忆里一笔一画显现出来。
作家梁晓声曾专门撰文评介过贺文庆的少女人物组画。他说,“他的作品是温暖的。既清纯,又温暖。于是,使我们的心,我们当代人尤其当代大都市人每每浮躁又倦怠的心,面对他的画时能够得到抚慰。”“贺文庆有一颗写实主义画家的温暖的心。”
在采访中,文庆也多次提到温暖这个词。他说:“我对美的理解,与小时候的很多记忆相关。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,非常质朴,又非常让人难忘……”那挥之不去的乡愁,那对光明的渴望,成就了他儿时的梦想……
在绘画技法上,文庆在西方古典主义的语言体系内更加强调光与影的转换。“没有光,就没有美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电网事业,也是一个关乎美的事业。一个地区黑灯瞎火,欣赏美的事物就无从谈起。”他说完,还向我询问,“全国基本都通电了吧?”在得到肯定回答后,他前倾的上身又靠回到椅背上。
“我还知道国家电网的业务发展到了国外,电网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好的……”他不经意的一句话,让我很吃惊。没想到他对国家电网有不少了解。他还寄语国家电网:“希望国家电网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,也送到五湖四海,给人们带去美好和希望……”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